[德國留學] TUM景觀設計碩士|工作八年後,為什麼選擇德國讀碩士,而不是英美?

今天來分享TaiGer學員育宏 — 為什麼工作八年,還是決定要到德國讀碩士充實自己的過程。

學生背景:
輔大景觀建築學士

錄取:
慕尼黑工業大學景觀建築碩士M.A. Landscape Architecture

自我介紹:
Hi,我是育宏York!我在台灣就讀天主教輔仁大學,我以前讀的是景觀設計的學士,那在台灣是屬於「藝術學士」。畢業之後,我在台灣工作了「景觀設計」以及「室內設計」兩種工作內容,其中還有到國外去工作一年多的經驗。那最後會想要來德國讀大學的原因,就是想說離開學生的角色這麼久了,在工作一陣子之後,其實可以慢慢的釐清,你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東西、你想要追求的是什麼,跟你自己想要讀的是什麼。所以在累積一定的財富、知識跟經驗之後,我決定就是把一些實作的相關經驗,拿來當作申請的條件,然後來申請德國的研究所。現在才能夠在這邊,再一次當學生!那這中間我已經工作了大概八年的時間,相較於接下來這兩年的碩士學位,我會覺得其實這很短。雖然我也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但就是希望再好好把握這兩年的時間,可以讓自己在這邊所學的一切,對未來有所幫助。

這個科系需要提供作品集嗎:
在申請的條件資格裡面,設計相關的科系基本上一定都會有作品集。我不清楚作品集對於商學院或理工科的他們來講,申請碩士的條件資格以及內容需要什麼。但是對我們來說,我自己認定是「作品集的範疇必須要佔50%」。可能目前的學校他公告的審查資格並不是這樣子,但是其實我們會花最多的時間在做作品集上面。因為這代表你的繪圖技術、你的概念、設計理念、設計解決的能力以及最後從頭到尾分析解決問題跟實踐,能不能夠在作品集裡面看得出來你是這樣子。

面試經驗分享:
面試的話剛好那時候我人在紐西蘭,有一天信就寄過來,就要求我人要飛到德國慕尼黑跟教授進行一對一的面試。因為那時候我身體出了一點狀況,所以我沒有辦法去,後來就是改用線上面試的方式。我也是在面試前準備很多相關問題以及對答。那比較讓我意外的是,在面試的過程中的第一句話,基本上他們就是認定我可能可以進入這個科系。他們只是想要確認,講得很直,他們就說你工作這麼久回來讀書,我們想要確認你想要獲得的東西,是不是我們可以給你。那作品集等等的他們也都有看過,所以他們就只是想要確認這一點。整體的面試過程變得很像在聊天一樣。我覺得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是,畢竟德國也不是英語母語的國家,所以面試的過程中的用詞跟對談,我都覺得沒有那麼的難。而且可能過去我在北美生活的情況下,他們很常會用一些slang、一些俚語,如果你不懂的話,有時候常常你會誤會意思。但是跟他們在對談的過程中,即便是開玩笑也都是非常輕鬆、明白,簡單的玩笑。所以我覺得反而這一次的這個面試經驗,是很輕鬆愉快的。

目前上課以來的感想:
上課一個多月以來,其實我已經可以感受到德國人會在我們做設計的幾個階段,有幾個stage前面的分析跟整理的思緒的階段,目前這個階段我已經可以深刻的體會到,他們在處理複雜的問題或者是多重的條件環境情況下,你必須要怎麼樣去謹慎的思緒你的這些邏輯推理,然後讓這一切到後面的設計,可以變得全部連成一條線。那這也是當初我在申請的時候,我直接跟他講說因為在台灣,我們面臨的氣候可能比德國更險峻。我們的條件比較嚴苛,所以其實我們所遇到的問題跟複雜程度,應該都遠勝過於德國這邊的溫帶氣候。所以我們在過程有討論幾個實際的案例跟我過去在學校做的畢業設計,然後討論說這些複雜的問題怎麼解決。在這中間他也可以給我很多的回饋,讓我也覺得說確實他能夠在當初的這個思緒邏輯裡面去挑出一些盲點,或者是要求我進步的空間。那我就覺得,這間學校就是我想要的!

為什麼選擇到德國讀碩士:
首先大概第一個最吸引我的點,當然就是預算問題!畢竟工作一陣子了,要來讀書這件事情也有跟家裡溝通過,他們也認為已經年紀到達一定的程度了,你要去做什麼事情,你要對你自己的事情去負責。所以我也有說我執意就是要去讀書,那我要把我之前的錢拿來用在這一塊上面。低成本開銷的德國,甚至是有些學校在一開始遴選的時候就沒有學費的情況下,其實是真的很吸引人。第二件事情當然就是在設計這一塊裡面,我自己認定設計並不是像藝術的成分你必須要去做很多天花亂墜的事情,但是你必須要在有效的時間內去處理根本的問題。所以說我自己是很認定「邏輯」這一塊在設計一方面是有絕對的影響力,那有謹慎思考的德國的教育訓練之下,我相信在這個部分的話可以在嚴峻的條件下,獲得更多的發揮空間。

德國在景觀設計這個領域,是否跟其他國家比起來有相對優勢
如果在景觀設計的方面的話,大家通常都會選擇北美,因為北美的發展確實比較好。像是:國家公園、紐約中央公園central park、golden state park…等等的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在國際上面景觀學上面的先河。那我覺得有一點很不一樣的是,在歐洲的訓練之下,我現在上課了一個月,我覺得很不一樣的是說可能美國的歷史就比較淺一點點。並不是說沒有歷史,但是在德國的歷史之下。像是我們前陣子才去了Essen Dortmund那邊附近,去看以前的魯爾工業區,很有趣的是說,做設計的時候你會去看到以前的人文歷史背景,這一塊是我以前我自己去過北美,做過一些case study的情況下比較少有的機會,可以在歷史這一塊去再去多做了解,變成是說這算是一種文化資產,在你的設計發揮裡面你要怎麼樣把這些老舊的東西變成你的優勢,那他相對來講也會處理到更複雜的問題。

是如何從過去工作中,萌生到德國讀書的想法:
如果我今天我在做室內設計之前我只是在做景觀的話,我的志願大概十之八九可能會是UW或者是常春藤的學校、美東的學校等等。後來我在室內設計這一塊,很幸運的剛好接觸到德國人的設計公司甚至是德國的相關產業,那這些相關產業他們有頒布了所謂的Corporate identity。那它確實是在設計的這一塊上面,你就必須要參閱這一本手冊。這本手冊裡面會把所有想得到的一切問題跟配置原則,全部都寫在裡面。也就變成是我在做設計的時候,我自己很深刻的體會到就是其實這樣的做設計是快樂的,雖然可能有的人會認為說,你做出來的設計可能每一間都長得一模一樣,因為都符合品牌的風格。但是對我來說我覺得很有趣的點是,當你把一套原則放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有的時候是一樓、有的時候是二樓、有的時候是百貨公司…那在不同的環境下,你要怎麼樣去達成一致的風格,這反而是另外一塊我覺得還滿有趣的地方。也確實可以展現出德國在思考邏輯這一塊上面,他們把很多的經驗值跟思考邏輯上面的應答,全部都寫在這一本CI。對我來說,我只要把這一本CI讀熟,然後去操作好設計,有一些適當地調整,其實基本上都能夠有效的解決問題。

科系學生組成如何,大家都有工作經驗嗎:
其實還滿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因為我大概知道美西、美東的學校如果讀景觀設計的組成大概會是怎麼樣。我來到德國的第二天,我們就有一個歡迎會。歡迎會就可以跟這一屆的所有同學見面,那總計我這一屆的碩士班就25個人。很意外的是還是有華人的面孔,但是華人面孔算少數,反而是有很多歐洲的人或者是其他各大洲的人,甚至是東南亞國家等等的。那這些也都是我以前在美國那邊比較少遇到的國家來的人,所以滿有趣的。大家在不同的文化之下,然後一起做設計。那我們的學程大致上會把這25個人再分配到4個studio裡面去,所以說我們每一個平均師資他所教授的學生,其實比例是非常的低;也代表著每一個人你可以獲得教授的交流或者是評圖的機會,反而是更大的。所以現在可以看到像這種教室,其實我最害怕的就是在這種教室內上課,如果是設計課教授根本就不認得你們誰是誰,誰做了什麼?反而是小班制的情況下,我覺得有達成我當初可以來到這邊的期待,然後跟碩士的課程內容的想像。

目前上課的難易度如何?互動多還是聽課多:
其實我的課表沒有很滿,但是每一堂課都要交exercise。那我們的exercise簡單的來講就是你可能要畫圖、甚至是要做paper。那這些東西光是目前來到這邊一個月,我的假日目前的分配大致上都是,出去慢跑完回來之後就開始做作業做到下午一陣子然後才跑出去,就是每個禮拜都為了應付這些課程的exercise。可能是因為我很久沒有當學生了,所以我覺得有點累。那也就變成是說我覺得最能夠享受的當下都是在繳交作業之後,因為課堂上你就是要站在前面去講你的東西,那這是我覺得跟我先前有工作經驗的情況下的直接關聯性是比較夠的。

小組討論多嗎?與其他國家同學交流的情況:
我們的exercise很多都必須要靠分組的作業,那在這樣的情況下,像我現在的partner是德國人,在這中間你就會發現我們的思維邏輯都很不一樣,甚至是在課堂以外的時間,假日都還要特別約出來然後打開圖紙一起在那邊討論事情,就為了下一個禮拜的評圖。那對我來說其實這就跟以前在台灣的科系一樣在做一樣的事情,只是說今天你遇到不同國家的人、不同文化的人,所以你要花比較多時間去跟他做溝通、媒合等等的,才可以生產出你們兩個共同的設計結果。

畢業門檻是寫論文還是做專題:
我最後是一定要寫一個論文的。因為剛好我的家人堂表弟他們也在其他國家,也讀類似的科系,然後我就聽到說像米蘭就不用寫thesis,然後像UK的也不用寫,就是做完一個project就結束。那相對來講,我也可以看得出來德國其實很認真的在看我們當初申請的所有資料,他要求我們所有從非德國以外的國家來讀碩士的時候,我們都必須要下修學士。那下修學士的課程之後,他其實是希望你可以在德國獲得當地的教育資源以及一些訓練。所以變成是說原本我可能可以在2年內讀完的學程,我可能因為下修變2.5年或3年,那我自己是不排斥啦!因為其實工作了8年,你說花個2~3年在這邊,其實我覺得滿值得的。

因為學程的關係有飛到希臘或是其他國家參觀project,這是怎樣的經歷:
我們這個設計科系可能跟建築一樣,就是我們都必須要往外部空間跑!那如果你今天是讀室內設計的人,像我有一個同學他目前正在UK讀室內設計,他的project全部都在室內,那可能有有去參訪,但可能就是去看看一些downtown裡面、museum裡面的室內配置等等的。那變成是說我們的這一種景觀設計,你必須要去看環境條件、去看跟建築有關的東西。所以我們每一次發題下來,其實都很期待這一次的studio要去哪裡?可能我很期待接下來可以去法國、去挪威去各個地方…那同時做這個project,你同時也是在認識這個地方,所以我之前常常會跟我們的同事或者是在學的學生們講說,其實讀景觀系有一部分是「玩」。那你玩完之後呢,你就是要很認份的回來把你玩的東西變成設計,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原則。

台德顧問對於景觀學系的申請有什麼幫助:
當初我想要申請科系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已經有拿到英文的雅思成績了,可是時間有一點點晚,大概是在今年年初的一月底吧。過完年那個時候,我才開始遴選我在這個接下來四到五月我可以去投哪些的學校。於是就找到了幾間德國重要的大學的景觀系或是相關的科系,那裡面一定都會有作品集的條件資格,那每一間學校他的作品集訂定的要求不一樣。對我來說,那時第一次在跟代辦在做溝通的時候,代辦也滿明確的講他們畢竟不是會畫圖的人,那在這個部分的話真的要靠你自己才可以去做到。所以我的整個申請的策略就變成是,基本上我會把我的心力超過50%都放在作品集上面,然後大概花30%先趕快去把那些動機信等等的東西寫好,寫好之後這些東西就完全信任代辦幫我去做批改審閱。那在做作品集的時候,我還記得那一陣子我是每一天在台灣都待在路伊莎咖啡,即便下班之後我都還是在路伊莎待到晚上,每一天就是依照自己的進度去把這十頁的作品集做起來。在這過程中其實有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平常在台灣的作品集全部都是中文,那在這個時間你要把他全部翻成英文而且又有相關的專業詞彙,所以那時必須跟代辦這邊溝通要做很多次的接觸,甚至是我要用非常白話的方式去將圖文做最簡單明瞭的說明。但是呢..可能在作品集裡面我的那個意思,一長串的意思最後要被濃縮成一句話或兩句話,所以在這個部分我就要用word的逐字稿然後跟pdf我已經做好的第一個版本,然後一起交給代辦去幫我做審閱,那這中間大概也等了一些時間,因為確實是不好處理。那回來之後,也就是要一項一項的再去做檢視是不是這樣子,那這中間當然也有代辦誤會我的意思,所以我會再去跟他去做一次說明,說在我們這個專業通常會用這個詞去代表什麼什麼,那我覺得還滿有趣的就是…代辦那邊也會跟我講說他這次學到了!原來這個詞的用法在這個專業是這樣子,滿有趣的。

透過什麼管道找到台德顧問以及對台德顧問的期待是什麼:
我在找代辦的時候,主要第一個原因是我那時候還在工作,所以我已經知道在台灣的設計行業很苦啊,我的假日全部奉獻在工地上!所以其實我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去處理到有限的事情,我一方面我是希望代辦會逼我,然後二方面是通常花了錢下去之後就比較認份會去做事,這個坦白講確實是這樣…人性!..那也就變成是說,那時候在做遴選的時候其實我也沒有做太多的選擇,因為德國我覺得在台灣的市場上面來講是真的比較小,主要都是以美加或是英國為主,所以那些以美加英國為主的代辦我基本上也就不會去聯繫。所以其實坦白講,TaiGer是我唯一一家有聯絡的,那很快的代辦那邊也跟我約好時間做一個電話的討論。電話討論我還記得我那一天人在公司晚上還在加班,那講完之後我就說ok…那就這樣子,可以準備簽合約跟準備把該處理的事情處理好,那也就是希望你們可以盡一切的心力幫助我完成再重回學生的夢想。

在跟顧問互動的過程有什麼印象深刻的事情:
我印象滿深刻的就是在第一次要交uni-assist的時候,因為uni-assist其實我真的是不太了解為什麼需要做這件事情,明明其實就可以直接交給學校,但是既然你要申請人家的學校你就要符合人家的規則。最後就變成是那一天晚上我自己也有抓行程,我認為今天這一天我一定要去交這個uni-assist的東西,那剛好那陣子在群組裡面代辦也剛好都在忙,然後那天我就有點急性子,我就一直不斷地tag、不斷地呼喚…就說我今天就是要交。我還記得那天就是在台灣時間的半夜,立刻跟代辦這邊做電話的溝通,然後就立刻在電話裡面一個指令一個動作這樣這樣去完成。其實我那個時候當下我是真的很怕,因為它既然是審查的第一關,那如果在第一關出了什麼問題,沒交什麼或是按錯什麼的選項,那偏偏又是很多德文介面有看沒有懂,所以我才在那個時候很急迫的逼我的代辦立刻跟我聯絡,然後去處理到這件事情。現在想起來其實有點不好意思,那個時候我就是有點急了。

在台灣景觀系畢業的學生通常會往哪個方向發展?會出國讀書嗎:
如果以我自己的學弟妹們、同學以及我所了解、認識的同學們來講的話,其實我覺得讀這個科系,出國的比例算滿高的!那有一部分當然也是因為台灣的景觀的工程以及案子來源其實有點受限,那大家出國有的時候都是希望可以去更好的機會發展,所以這些東西我也都可以理解。如果你們是深愛景觀的人,那你就會很嚮往像是:美國或英國他們的漂亮的花園甚至是一些開放空間。那我其實是非常晚才出去讀書的,在這之中我的同學們不乏有去英國,然後有更多人去美國像是:GSD哈佛設計學院,也有UW華盛頓大學甚至也有UC Berkeley柏克萊大學,那這些其實都是如果你今天要講景觀的常春藤學校,基本上全部落在排名上面了。那變成是說看著他們出去讀書、分享生活甚至是評圖,特別是你今天滑IG限動的時候就看到他們在評圖,你真的是會想要跟他交流然後會想要停下來再多看一點。甚至是我自己的堂弟剛好出去唸書是念建築,那我也會跟他說你的作品集可以給我看嗎?等等的…你就會覺得在聊天的過程中,會發現到說其實國外的老師跟國外的評圖的觀點跟台灣還是有些不太一樣的地方,這些地方其實有時候就是沒有對錯問題,但是就是值觀跟邏輯思考的問題,那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在做設計的過程中的一個樂趣。

系上的同學會在就讀期間安排實習嗎:
會,一定會!就我知道的,我們這個科系在大學部的時候,他們會要求你一個學期都要在國外實習(不是德國)。所以就會發現這個科系的大學部的學生們,有的人會突然消失一個學期,好像沒過看那個人,那他在下下一個學期你見到他的時候,他會跟你說他可能去荷蘭實習一個學期(大概半年左右),這些的話都是在德國他們認定的必修課程裡面。那講坦白我也很希望說,如果今天我們的碩士班的學生也可以指定你一定要必修實習的話,甚至再多花半年一個學期,我覺得都很值得!

系上有什麼case study的機會嗎:
其實case study在做景觀設計裡面來講是一件我覺很重要的事情,可能做建築也是一樣。如果是建築的人應該都知道Bauhaus,在德國最有名的就是Bauhaus,他是當初在建築主力發展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那作為相關設計背景成長過來的人,我們其實都會非常focus Bauhaus這個以及這些名詞,甚至是說Bauhaus在德國好像是威瑪,他其實也不是一個太有名的城市,但是我相信建築系的人一定都知道。我自己在工作的這幾年過程中,我當然還是很希望可以去做一些case study,那這些case study我大部分都是去跑我曾經去過的國家,像是:加拿大、美國,他們確實有很多案例。很有趣的是我今天加入到德國這個碩士班的時候,我們開學第一天各個老師介紹自己的studio,說我們這個學期要去做哪一個地方的案子,那我一看到說我現在的這個studio要去做case study是Duisburg。在杜伊斯堡那邊,有一個過去工業革命的象徵,但是他在後面成為中地理論之後的發展,它轉變成為一個公園,那這個公園的作者剛好就跟慕尼黑現在的這個英國花園是同一個作者。所以對我來說那個公園,在我大學時期我就已經有用文字或者是資料方面的部分朝聖過、了解過。那有一種很感動的點就是說,當你以前曾經讀過,然後後來你花了好多時間;跟終於踏在那一個塊地上去看到以前照片裡面看到的景色,那個感動真的是難以形容,那變成是說你也會很享受裡面的每一個細節、去了解他當初設計的原由。特別是剛好我們的教授又是這一位作者的學徒(以前他的學生),那現在他他的學生現在變成我們的老師;他們的老師就又再繼續教我們。那其實就可以知道說很多書裡面沒有講到的事情,甚至我還去跟北美那邊的同學們去交流說我這次要去Duisburg,我們還把照片拿出來去討論說以前這邊我們做case study的時候,原來這邊是怎麼樣…這個水並不是真正的工業廢水等等的…我們會去做這些以前認定;但是現在其實有點推翻當初文字上面的一些想像的空間。

在德國第一個月的心得感想:
在德國的第一個月,只能說其實我覺得有點辛苦。因為畢竟以前都在比較偏美式那邊的相關文化生活,我以前去過美國、加拿大跟紐西蘭,那他們的都是講英文的國家。那我覺得生活一個月以來最大的差別當然就是在於德國本身是講德文的,所以像是去採買東西甚至是上課或者是像我有下修大學部的課,今天要跟隔壁的同學問課,第一句話通常是「我可以講英文嗎?」,你就可以充分的感受到以前在在西方國家生活的時候,是直接可以用英文溝通的;那變成是說他們也要去為了我們講英文,這點我是覺得在生活上面有滿明顯的感受,就是會有多一個步驟的感覺。但是就整體的生活品質來講,我覺得德國人算是懂得享受生活的!在有些地方你可以看到都市的發展以及遊憩空間的運用,你會發現他們是認真的在去享受騎腳踏車跟跑步(當然西方國家也有),只是他們願意會把禮拜天全部都休息的狀態下,把這個時間拿去可能教堂做完禮拜然後再去做這些休閒活動,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事情。

德國與台灣的上課方式差異:
上課方式我覺得倒有點大同小異,只是說在不一樣語言的情況下有一些字詞的理解,你要花多一點時間下苦功去了解。像我們有很多Seminar(研討會),研討會在做小組討論的時候,有時候會有跟建築系的學生你們之間用的英文詞不一樣然後導致誤會,這是我覺得現在我也還在努力的調適這個狀態,就是想辦法讓用字更精準並且有效地能夠去做更好的presentation,去表達自己想要說的事情,因為畢竟我們這一個科系是必須要一直用嘴巴去講的,才能去改善後續的一些相關問題。

會給想出國讀書的人什麼建議:
我會建議如果說可以工作一陣子,我會比較頃向工作一陣子。因為我從大學一畢業的時候,也有考台大的某個研究所,那時候剛好就沒考上,所以我就很認份的工作。那工作了之後也會發現到說,在工作的所謂的務實的經驗上面跟學術上面其實還是有一段實際上的差距。但是你必須要把這兩者之間的橋樑搭起來,那這個搭起來的東西,就是你自己會覺得這東西有不有趣。所以說我覺得當如果在台灣的學弟妹們,你們還在思考要不要出國的時候,我會覺得不乏去工作試試看,那有可能你會發現自己比較喜歡走細的小的尺度;有的時候你喜歡走規劃的尺度;甚至有的時候你喜歡走學術的尺度,其實這些的內容都有點不太一樣。來到研究所基本上,我現在也有很感慨的一件事情就是,其實教授他們都不會去阻礙你想要往哪一個方面發展,所以當我跟他講說我今天有工作的經驗,我想要做一個detail相關的就是比例尺尺度上面來講可能是1/100以內的;即便我們現在在操作的project可能是1:5000甚至是1:10000,那他也不會去阻撓我,說你既然有興趣你就從這邊去多多研究,他反而是用鼓勵的方式讓你去思考看看怎麼樣去從小尺度回應到大尺度。這個東西會讓你更覺得那我來讀書,我現在已經有在想說在三個學期過後,我自己的論文我想要寫什麼東西。我覺得這個當然就是在台灣的學弟妹如果沒有接觸過論文這一塊,但是如果你有這中間的經驗過程的話,其實我相信你的資料庫會蠻充足的。寫論文我自己還沒有寫,但是我覺得應該會是一件滿愉快的事情。

更多訊息請洽:

Phone:0968 700 276

Website:台德留學顧問 TaiGer Consultancy

Email:contact@taigerconsultancy.com

FB:台德留學顧問 TaiGer

IG:taiger_study_abroad

--

--

台德留學顧問 TaiGer Consultancy

https://taigerconsultancy.com/ 最專業的德國留學代辦、德國留學顧問 TaiGer由德國人和台灣人共同創立。我們希望幫助台灣學生站上世界的舞台,學習世界最紮實的理論基礎、最前研的科技,享受來自不同文化